用户评分: 2 / 5

活动星星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清肺排毒汤”应急项目组相关成果在《柳叶刀》预印本发表

研究发现NLR可预测新冠肺炎临床病程进展

时间:2020-04-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4月24日,《柳叶刀》预印本发表题为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 for Diagnosis and Worse Clinical Course of the COVID-19: Findings from Ten Provinces in China”的论文,“清肺排毒汤”应急项目组基于十省662例临床救治观察,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新冠肺炎(COVID-19)诊断和重型患者临床病程进展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该篇文章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柳叶刀》系列期刊上刊载的第一篇中医药研究团队临床科研成果。论文第一通讯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

  该研究基于多中心、大样本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实践,对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性观察,科学统计反应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的各项理化指标,客观剖析相关临床价值。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黑龙江进行的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共纳入88例患者;第二阶段进行了回顾性、多中心、大样本研究,10个省43家机构共纳入635例患者(含第一阶段6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服用“清肺排毒汤”进行治疗,目前均已治愈出院。

  研究发现,在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肺炎患者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可作为新冠肺炎诊断预测指标。据统计分析,该指标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COVID-19的几率增加1.752倍,这对于早期识别COVID-19有重要诊断价值;尤其在核酸检测条件不足情况下,观测该项指标,可促进新冠肺炎早期发现,提醒做好相应防治策略部署。目前核酸检测阳性是诊断COVID-19的“金标准”,但仍然存在核酸检测资源分布不均,检测条件能力不一,检测准确率受干扰,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等问题。因此,应用方便快捷的实验室指标对于早期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据PUBMED查询,截止研究团队4月2日投稿前,全球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该论文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NLR≥4.06、淋巴细胞≤0.765可作为重型COVID-19的预测指标。研究发现,对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救治过程中NLR每增加一个单位,轻型转为普通型的风险增加1.199倍,轻型转为重型的风险增加1.342倍。因此,尽早关注该指标,及时优化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救治策略,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据悉,1月27日,“清肺排毒汤”应急项目组启动河北、山西、黑龙江、陕西四省临床救治研究;2月6日,根据项目组214例患者良好临床疗效数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2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该团队“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团队成员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及山西、黑龙江、陕西、河北、安徽、四川、福建、重庆、广西、青海等10个省份66所医院的中西医专家。“清肺排毒汤”相关研究成果将陆续公开发表。

用户评分: 3 / 5

活动星星活动星星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3月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医疗诊治有关情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王融冰出席会议,回应媒体关于中医药在患者康复中作用优势、清肺排毒汤临床应用及科研进展等方面的关注。

王融冰表示,康复期治疗是中医的传统也是中医特色。目前,武汉已经有康复驿站和中医康复门诊在开展工作,武汉地区以外,中医康复门诊可以满足患者需要。对于重症、危重病人出现的肺功能受损和肺纤维化,王融冰表示,应该让中医药及早介入。可以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成果,使用中成药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

关于清肺排毒汤临床应用和科研进展情况,王融冰表示,清肺排毒汤已在全国28个省(区、市)使用。截至3月23日,湖北以外的10个省66个定点医院纳入观察的1265例确诊患者,没有1例轻型转为重型,没有1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1241例,98%以上患者治愈出院。临床观察57例重型患者服用清肺排毒汤,没有1例转为危重症,已有42例治愈出院,出院患者未见肝肾损伤。

目前,清肺排毒汤的药用机理、物质基础研究正在紧张进行。《中草药》杂志近期发文,从分子网络水平探讨了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冠肺炎的机制。海军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等也多角度开展有效物质的探讨,对靶标通道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该方剂21味中药归肺经,已预测出790个潜在的作用靶标,集中在免疫、抗炎、内分泌、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可抑制细菌内毒素的产生,并促进抑炎因子IL10表达,不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力,缓解炎症风暴。中国中医科学院已完成清肺排毒合剂的质量标准、生产工艺以及安全性研究,四家中药企业完成了清肺排毒复方颗粒剂的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研究,旨在让清肺排毒汤更好地为抗击疫情服务,为临床救治服务。

用户评分: 0 / 5

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2020年3月24日,全球监管机构就COVID-19疫苗开发研讨会的要点整理,发布了一份会议报告。该研讨会在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ICMRA)的主持下召开。会议报告总结了与COVID-19疫苗研发相关的监管考量因素,以及监管决策需要的数据。为支持研究药物用于首次人体临床试验需要临床实验前的数据;以及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前需要解决已知的理论风险,即抗COVID-19的疫苗可能会增强病毒的抗药性。全体与会者均认为,将COVID-19疫苗用于首次人体临床试验刻不容缓。报告阐述了全球监管机构为平衡疫苗的快速研发和收集足够有效数据以支持决策的关系而计划采取的计划。会议还旨在通过全球药品管理局之间的公开对话,鼓励各国将研发COVID-19新疫苗所做出的努力进行分享和交换。

 

时间:2020.3.24.

来源: EMA

用户评分: 0 / 5

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近日,中国热科院品资所联合中科院微生物所等10家单位,绘制了芒果染色体级别精细基因组图谱,并从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芒果物种进化机制和栽培品种驯化历史。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基因组领域国际顶级杂志《GenomeBiology》上。

芒果是漆树科芒果属热带常绿大乔木,是世界第五大果树作物,也是第二大热带果树作物。芒果种质资源丰富,但现代育种实践中对芒果资源的利用极为有限,长期以来,芒果育种主要依赖实生选种、杂交育种等方式,其育种周期长、限制因素较多。芒果基因组的解析,将为芒果种质资源研究及其分子设计育种打开全新窗口。中国热科院于2014年启动了芒果基因组解析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通过对传统芒果品种阿方索进行深度测序和组装,得到了芒果精细基因组图谱。对组装和注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芒果祖先于3300万年前附近发生了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而复制后的双拷贝基因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被选择性保留了下来,这些基因可能为该时期芒果应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急剧降低和全球气候变冷提供了适应性优势。

同时,研究团队在众多扩张的基因家族中,发现一个名为CHS的家族可能与漆酚合成相关。漆酚是芒果等漆树科物种中特有物质,该物质能引起人体强烈的致敏反应。该发现将为阐明漆酚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该项目还对48个芒果品种和4个同为芒果属的近缘物种进行了重测序。

用户评分: 2 / 5

活动星星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抗衰老靶标基因

时间:2020-02-28 来源: 科技日报

我国科学家从神经系统和基因层面揭示了衰老的原理,并发现了BAZ2B这一全新的抗衰老靶标基因,为延缓大脑衰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2月27日凌晨,相关研究成果以《两个保守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妨碍健康衰老》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论文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时青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研究组合作完成。

衰老是生物体随时间推移各项生理功能逐渐退化,最后死亡的生理过程,也是罹患慢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风险因素。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有上百个基因可以延长寿命,然而,蔡时青研究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长寿基因不一定延缓衰老过程中动物的行为退化,而提高神经递质可改善老年动物行为能力。

在此基础上,蔡时青研究组与江陆斌研究组合作,结合秀丽隐杆线虫、小鼠两种模式动物和人类大脑基因表达数据库,寻找抗衰老靶标基因,最后发现BAZ-2和SET-6两个表观遗传调控因子位于衰老调控网络的关键节点,且主要表达在神经系统中。

BAZ-2和SET-6的同源基因分别为BAZ2B和EHMT1。研究人员发现,在人类大脑中,BAZ2B和EHMT1的表达量随衰老逐渐增加,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病情进展呈正相关。另外,降低BAZ2B的功能可提高老年小鼠的认知功能。

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功能下降是组织功能退化的重要原因。研究进一步发现,降低BAZ-2/BAZ2B和SET-6/EHMT1功能可提高线虫或小鼠大脑的线粒体功能,进而使老年线虫/小鼠维持较高行为能力。“且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的大脑中BAZ2B和EHMT1表达量和线粒体内关键蛋白的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BAZ2B和EHMT1在人脑中也可以调控线粒体功能。”

蔡时青也表示,目前研究仅限于线虫、小鼠及参照人类大脑数据库中已有结果。“考虑到人类与小鼠等模式生物存在较大的物种差异,这些研究能否在人体上应用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 1 页,总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