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评分: 0 / 5

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成果展举办 首批十二种字体向公众展出

时间:2019年8月27日

来源:http://culture.gmw.cn/2019-08/27/content_33110008.htm

“字载中华--中华精品字库工程”首批12种字体23日起在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出。这12款字体是:王羲之行书、颜真卿楷书、柳公权楷书、苏轼行书、米芾行书、文征明行草、王铎行草、爨宝子楷书、鲁迅行书、沈尹默行书、启功行楷、刘炳森隶书。

“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工程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指导,将精选100款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计算机字库,中国书法家协会负责开发字体的遴选和质量审核,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负责字库的开发工作。据介绍,此次展出的12种字体都严格遵守和保留原字体的艺术风格,体现其神韵。以“王羲之行书”字体库为例,该字库以《圣教序》为主要字形蓝本,并收集所有王羲之存世碑帖中的各种行书字形作参照。

现场展出了《圣教序》原碑修复作品。此次经仔细考证、人工描摹、结合计算机操作修复的碑帖,是设计“王羲之行书”字库的字形蓝本。观众既可以在现场欣赏各大书家风格各异的字体组成的作品,还可以在手机上临摹王羲之的《圣教序》、颜真卿的《勤礼碑》等。

用户评分: 0 / 5

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贺兰山岩画: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时间:2019年8月22日

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8-22/8934919.shtml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抗金名将岳飞的这首《满江红》让大部分人对贺兰山耳熟能详。如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神秘的岩画世界,向世人展现了一条扑朔迷离、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

8月22日,记者来到宁夏银川贺兰山岩画,看到万千年前生活在中国西北的远古人类在“记事本”上记录的生活点滴。与众不同的是,他们的“稿纸”是山间岩石,他们的故事都是“看图说话”。今人能看到的,就是山岩上留下的一幅幅古老神秘的岩画。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今天被人们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中国是岩画大国,岩画分布十分广泛。在地处中国西北内陆的宁夏贺兰山东麓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山岩上到处都是构图奇特、形象简练的岩画,有人物、动物、天体、植物和不为人知的符号及西夏文字。

在贺兰山上万幅的岩画中,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最集中、图形最丰富的地区。这些人首像画得尤为简单和怪诞:有的五官俱全、有的只画了眼睛、有的长着犄角、或是插着羽毛,还有戴尖形、圆顶帽子的,艺术手法可以用夸张来形容。

有贺兰山岩画“镇山之宝”之称的“太阳神岩画”,就是一幅人面图案,眼睛、耳朵等部位奇特且对称。重环的双眼、短线刻划的睫毛、半圆形的轮廓和鼻子,以及嘴部匪夷所思的描绘,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把太阳人格化,是远古人们对太阳和自然的崇拜、敬畏。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其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记录了远古先民在3000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寻觅那些曾经留驻贺兰山的先民们的踪迹,只有这些镌刻在岩石上的最初印记,在风中向后人们隐隐传达着来自远古的信息……

用户评分: 0 / 5

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香事情未了--古代文士风韵雅器展”在三峡博物馆开展

时间:2019年8月6日

来源:http://ccdy.cn/wenwu/201908/t20190806_1415376.htm

“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点香、品香的传统,千百年来,在文人的推动下,“香”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髓之一。

 

为传承我国香文化,展示古代文士阶层的精神生活和风雅清韵,8月7日,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重庆九龙沉香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香事情未了--古代文士风韵雅器展”将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集中展示100余件(套)与香文化相关的藏品及其艺术品。

展览以唐诗宋词为主线,分为“香方雅韵”“炉暖泛香”“香约人间”三个单元,从香料、香具、香方三个维度出发,向观众展示古代文人雅士的风韵生活,通过诗词魅力充分展现我国古代品香文化。

“香方雅韵”单元将重点展出我国古代四大名香的原材料“沉、檀、龙、麝”,以及观众平时经常听到却很少有机会看到的各种域外香料,如安息香、乳香等,其中九龙沉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天使之眼”也被搬到展览现场。据九龙沉香博物馆馆长凌鲲介绍,“天使之眼”重达13公斤,无论重量、体积还是品相,均超越日本国宝“兰奢待”。

 

而“炉暖泛香”单元则通过佛香、书香、茶香、墨香等不同风格的分类标准,集中展示了包括香炉、香筒、薰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等香具,其中来自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三件皇家器具唐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唐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唐鎏金银龟盒,是首次在重庆进行展出。

 

传统香事中,焚香讲究时节。“香约人间”单元以24节气对应古代实物香方,将古代文人不同时节的品香讲究和其中包含的雅意、精神,通过流传了千百年的香方进行了再现。

此外,展览还通过穿插制香、用香、闻香的互动方式,帮助参展者全方位体验了解我国香文化。

 

此次展览是三峡博物馆首次与民营博物馆进行合作办展,也是三峡博物馆创新展览方式,首次举办的一场“有味道的展览”,策展人刘薇表示,未来三峡博物馆将尝试与更多的民营博物馆合作,继续在办展方式上进行探索,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做好公共文化服务。

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用户评分: 0 / 5

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海内外知名摄影师走进四川阆中古城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19年8月13日

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8-13/8925783.shtml

“阆中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行走在阆中古城静静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内心会获得宁静的力量。”13日,数位海内外知名摄影师走进四川省阆中市,英国摄影师罗兰.克莱夫.亚瑟.托马斯.莱斯利表达了对阆中传统、民俗文化魅力的感受。

 

阆中,古称保宁,曾是古巴国国都和四川省临时省会,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美誉,拥有“中国四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的阆中古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当日,“2019知名海内外摄影师美丽四川暨天府旅游名县行”活动在阆中举行。海内外摄影师们在阆中古城先后参观了中天楼、汉桓侯祠、贡院等景点,了解了三国名将、科举考试等历史文化,欣赏景区古色古香的建筑,感受阆中古城的独特魅力。

 

在王皮影博物馆,精彩纷呈的皮影节目引得外籍摄影师们兴奋不已,连连拍照并给予称赞,还走到幕后深入了解皮影戏的表演过程,并参与体验皮影戏的表演。

“阆中古城就像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丰富多彩,让我们大开眼界。”外籍摄影师们被阆中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深深吸引,纷纷表示赞叹。

 

委内瑞拉摄影师耶稣.萨拉扎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不是在书上和电视上看到中国的文化,而是亲身来到这里体验这种文化,很高兴能来到这里。

“我来中国11年,去过很多地方,阆中古城很壮观,建筑文化不一样,很有历史底蕴,我拍到很多满意的照片。”美国摄影师亚当.克莱顿.克雷斯说。

据了解,为扩大阆中影响力,擦亮对外名片,吸引更多人气,加快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阆中市还于8月2日至8月5日开展了“全球网红阆中有礼”打卡活动。

用户评分: 0 / 5

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中国蒙绣:针为笔 线为墨 勾勒一幅文化传承长卷

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8-02/8915073.shtml

时间:2019年8月2日

“中国手工刺绣是‘一带一路’人文相交、民心相通的独特纽带,又是一张独特的‘文化自信’名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在首届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上如是说道。

8月1日-2日,“奋斗逐梦.绣美山河”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举办,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及京绣、鲁绣等17个绣种争奇斗艳。其中,作为“东道主”的蒙绣(蒙古族刺绣)颇受关注。

 

蒙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不但在软面料上绣花,还要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在蒙古族悠久的历史中,蒙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勾勒出一幅文化传承长卷。2008年,蒙绣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65岁的敖特根其其格是蒙绣技艺的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汉语说得不太流利,但聊到蒙绣却滔滔不绝:“蒙绣针法粗犷匀称、色彩对比鲜明,主要展示草原、马背、游牧交相辉映的风格,每一针都体现着草原人民勤劳质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

 

在兴安盟科尔沁草原深处有很多巧手绣娘,敖特根其其格每年都会走进牧区开展蒙绣技艺培训。“一年开展两三次,每次能有五六十人参加。”敖特根其其格说,“从2016年我成为非遗传承人,到现在已经带出近500名蒙绣学生。”

“蒙绣是蒙古族文化最美的灵魂,我就想把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敖特根其其格说。

包正月是敖特根其其格的侄女,她不仅自己有一手好绣工,她7岁的小孙女白阿苏茹也已经有2年的“绣龄”。

“内蒙古手工刺绣历史悠久,却一度被世人遗忘,历经百年沧桑的蒙古族刺绣从宫廷走向民间。如今,分散各地的草原绣娘走到一起,重拾技艺,从十几岁的少女到耄耋之年的阿妈,个个成为守护者,人人堪当传承人。”白玉刚说。

 

近几年,随着中国手工刺绣艺术融入国际时尚潮流,蒙绣也从草原走来,绽放在国际舞台上。

资料显示,2018年,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品陆续亮相巴黎服装服饰采购展、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时尚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介绍道,截至目前,在中国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各种绣艺达30余项。从开放发展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载体和象征的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当前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 4 页,总共 1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