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评分: 0 / 5

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立冬”的正确打开方式:除了吃饺子还要做些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9-11-08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的开始,时间一般在公历每年11月7日或8日。立冬期间,民间还有进补以度寒冬的食俗按照时间顺序,立冬作为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9个节气。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气温继续降低。

农历十月,作为时气点的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比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另外也提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由此看来,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此外,还有提醒人们注意储存食物、躲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过后,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为了对抗严冬,民间逐渐形成了立冬补冬的习俗,如谚语所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在食俗方面,立冬有吃饺子的风俗。有的地方,会在此时用倭瓜或者大白菜做饺子馅,还要蘸醋加蒜末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为何立冬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称,饺子有“交子之时”的寓意,立冬也是秋冬季节之交,所以要吃饺子。现代人仍然延续这个习俗,立冬前后,饺子总是不可缺少的美味。

“立冬,是万物收藏的时节,也是漫长冬季物质准备的时间。”民俗专家萧放表示,每到立冬,酿酒、腌菜,舂米,人们为冬贮而忙。其中,腌菜是古老的冬令菜肴,据说起源于周代。普通人家户户都有大菜缸,菘菜腌制一月即可食用,“脆美绝伦”。

用户评分: 0 / 5

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蔡水况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漆线雕作品

来源:上海博物馆 时间:2019-10-18

今天,上海博物馆举行“蔡水况先生漆线雕作品捐赠仪式”。简短仪式之后,厦门蔡氏漆线雕精品--脱胎金彩漆线雕《西楚霸王》正式入藏上海博物馆。这是上博自1995年人民广场新馆建成开放以来,首次接受当代著名工艺家的作品进入典藏,为上博的收藏事业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蔡水况先生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是其代表作品,该作完成于1995年,以项羽举鼎的霸王形象为造型,高65厘米,形态生动,色彩鲜明,工艺精湛。

在厦门地区流传300余年的漆线雕是使用特制的“漆线”进行堆塑装饰的传统工艺,通过灵活运用由大漆、老砖灰、桐油等多种材质混合的漆泥料所搓揉成的绵长漆线,在人物的服饰、盔甲、战靴等表面层层叠叠、盘绕堆塑,使装饰纹样浮凸于表面,产生强烈的立体线性效果,极具闽南地区民间工艺特色。

蔡水况先生熟悉漆线雕的各道工序,精通实际操作方法,所以在新时期求新求变的形势下,能够对漆线雕工艺从新思索并定位,直接将漆线工艺从原来的胎体上剥离出来,应用到其他材质、造型的工艺品上面,并命名为“漆线雕”,实现了漆线工艺由神佛造像到日常装饰工艺品的转变,融入了当代生活。通过蔡水况大师的努力,本已式微的漆线雕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

2006年,蔡氏漆线雕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命名为“厦门漆线雕”。2007年,文化部授予蔡水况先生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在2017年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蔡氏漆线雕作品作为国礼被赠送给与会的外国领导人。

用户评分: 2 / 5

活动星星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200余年历史沈阳故宫太庙完成修缮并开放展览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9-10-05

 

新华社沈阳10月5日电(记者赵洪南)由清代乾隆皇帝修建的沈阳故宫太庙于5日举行修缮工程竣工仪式,并向公众开放“清代皇帝的首座家庙”展。

 

在沈阳故宫大清门东侧,有一处红墙黄瓦的独立院落,它既位于皇宫范围之内,又不是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里就是1781年建成的盛京太庙。

 

“太庙”即皇帝奉祀祖先的祭祀场所。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来到沈阳时,觉得应该恢复盛京太庙,以使这座清朝开国都城的建筑制度更加完备,于是便下令把大清门东侧原有的一座道教观宇三官庙移到别处另建,而在这里修建了这座太庙。盛京太庙建成后,凡是来到沈阳的皇帝,在进入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庙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宝、玉册前上香行礼,所以这处建筑尽管面积不大,地位却高于故宫内任何一处,是平常的“庙”所不能比拟的。

 

沈阳故宫太庙建筑群修缮工程是国家文物局批复的重点工程,同时也是辽宁省首项文物保护公共示范工程。在太庙建筑群修缮期间,沈阳故宫按照修缮工期进度,每到古建修缮重要工艺阶段和时间节点,就组织招募一批公众观摩体验者走进修缮工地进行现场观摩和体验活动。在修缮工期的6个月中,共组织4批、80名观摩体验者分别观摩和体验了“披麻”“做口线”“挑脊”、刮血料腻子油饰、椽飞头油饰彩画、瓦面、墁地等古建筑修缮工艺,受到公众欢迎和好评。

 

“清代皇帝的首座家庙”展也于当日开展。展览依据太庙初建和迁建两个时期的使用情况,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结合正殿和配殿的建筑格局,在正殿做复原陈列,东西配殿用来介绍太庙历史和使用情况,采用复原、影像、展板等多种形式,向观众讲述太庙历史及相关的故事。

用户评分: 0 / 5

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说起藏纸,最为人熟知的可能是尼木藏纸。其实在西藏,除藏北由于缺少原料,没有产纸记载外,藏东、藏南、藏中等其他地区都产藏纸,且多以产地命名。在这些产地生产的纸品中, 金东藏纸久负盛名,享誉西藏。藏语名为“金秀”。

 

据了解,金东藏纸因产地旧称金东宗而得名“金秀”。旧西藏金东有两个纸坊:一个是旧时全藏最大的藏纸生产作坊,也是最大的官办造纸坊,主要生产各类生产用纸,是旧西藏官方公文用纸和高级藏经印刷用纸供应基地;另一个纸坊主要生产纸币。后由于无人管理,造纸坊遗址内的造纸工具失散,土石建筑本身也遭岁月侵蚀而损毁严重。加之传统藏纸生产本身由于技术手段落后,消耗劳力大,成本高且产量低,又受现代造纸术冲击,金东藏纸几近失传。

 

 

为了让金东藏纸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以重焕生机,林芝市、朗县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保护行动。2008年,朗县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对金东造纸坊遗址进行了普查;同年林芝藏东南尼洋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金东藏纸相关资料征集到该馆进行收藏;2009年,经过申报将金东造纸坊遗址于200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朗县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各村,收集整理金东藏纸制作技艺资料。2010年7月份,金东藏纸列为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朗县初步成立金东藏纸加工坊--采用政府投资,当地农牧民投工投劳的方式恢复了金东藏纸加工作坊。作坊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5平方米。近年来,共累计投入藏纸发展专项资金145万多元。

 

 

金东藏纸除了具有和其它藏纸一样耐腐、防蛀、防鼠,保存期长的特点,还以质地轻、抗折耐拉、富有弹性、表面光滑、纸质厚薄均匀、墨迹不侵染等特点著称。“没有一点杂质,非常洁白光滑,馆藏档案中有很多金东藏纸上书写的公文,为纸中上品”自治区档案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做过实验,就是在我们制作出来的藏纸上写上字,在水里放上一夜,墨迹都不会散开。我们也像揉皮子一样揉藏纸,它都不会烂的。”加里说。她拿起放在桌子上的一张洁白的藏纸,甩一甩,让我们听,纸张发出清凉的沙沙声。

 

 

据专家调查发现,金东藏纸具有全藏造纸工艺中最考究的工艺。金东藏纸流程繁琐,主要有四道复杂的阶段:备料、制浆、浇造及烘焙阶段,其中还蕴含采伐、剥皮、去皮、撕皮、扎辫、煮料、洗皮、鞭皮、捣料、拣皮、蒸料、打浆、浇造、晾晒、揭纸等16个工序。恢复生产之后,藏纸作坊按照传统的技艺流程一步步操作,哪一步做不好,藏纸的质量将达不到标准。

 

 

金东藏纸用的原料是灌木绢毛瑞香。被当地人称作“秀薪”。与狼毒草比起来毒性小一些,制作过程中工人不会觉得头痛或是恶心等,但多少会使身上发痒和脸上长小痘痘。每年5月绢毛瑞香树上开满黄色的花,十分耀眼,却正是采伐的最佳时间。原料的采伐,加里和工人们只采伐适合的枝条,不会全部采光枝条,还要让弱的枝条继续生长。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时间:2019.10.11

用户评分: 2 / 5

活动星星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不活动星星

访“中国廊桥之乡”浙江庆元:守护文化遗珠 绘就古韵新景

时间:2019年9月21日

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9-21/8961862.shtml

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精湛,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随着时代发展,木拱廊桥似乎渐渐销声匿迹。然而事实上,在浙南闽北地区,关于木拱廊桥的记忆和技艺从未湮没。

 

在有着“中国廊桥之乡”之称的浙江庆元,至今依然较好保存着90多座古廊桥。它们凿石为梁,叠木为拱,或横跨悬崖峭壁之间,或静卧小溪碧波之上。这一座座藏于青山绿水间的廊桥,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风姿绰约,凝聚了古人的万千智慧,亦浓缩了时代变迁。

廊桥流水人家勾勒别样风情

初秋时节,沿着蜿蜒的举溪而上,便能看到一座古朴的廊桥。这就是全国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龙桥。远远望去,桥拱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组合铆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令人惊叹。

 

木拱廊桥是我国木结构桥梁中的一种独特类型,不要寸钉片铁,只凭通过大木纵横相贯、交错搭接,以“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独特桥梁样式,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像这样的古木拱廊桥,在庆元还有20多座。

据清末《庆元县志》记载,当时的庆元有宋代以来的各式廊桥230多座,如今仍保留着风格各异的各类廊桥130座。除了如龙桥,单孔廊屋最长的黄水长桥、单孔跨度最大的古廊桥兰溪桥、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双门桥、甫田桥均在庆元境内。

千百年来,庆元廊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结合了亭、桥、庙等建筑的功用,成为了休闲娱乐、文赋书画、民俗文化与祭祀的重要场所。

 

据庆元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杨清介绍,从神圣的“祭溪祈佑”、隆重的“上梁仪式”,为建桥而募捐集资买山造林的“桥山”,到建成后的“踏桥开走”,庆元廊桥与风水文化联系紧密。

廊桥是风水坐标,也是信仰建筑。庆元菇民离乡上山采菇前要到廊桥祭拜、许愿,祈求往来顺利、香菇丰收,回乡时要到廊桥上还愿。也正因为浓浓的信仰情结,庆元百姓对村里的廊桥百般呵护,使得廊桥能够流传至今。

近年来,随着廊桥文旅活动的逐年开展,行走、奔跑在“廊桥王国”的游客越来越多,廊桥之美也为越来越被人所认知,廊桥文化正重焕现世光彩。

第 3 页,总共 132 页